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網路讓我們變笨?

媒體並不只是資訊的通道:它們為思想提供材料,但也塑造思想的方式。
--p.20


(神經)突觸的可塑性,讓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兩種久戰的思考方法哲學得以和解。依照洛克等經驗主義者的觀點,我們出生時的頭腦是一塊空白的「白板」。我們所知的事全從我們的經驗、我們在生命中學習的事物得來;換句話說,我們是後天教養的產物,而非先天便如此。依照康德等理性主義者的觀點,我們出生時腦內就有現成的「樣板」來決定我們如何觀察、理解世界。我們所有的經驗都會經過這些與生俱來的樣板;也就是說,先天性格才是主導。……本來對立的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在神經突觸中找到共同點。
--p.43-44

尼采在書寫球上打字時感受到書寫、閱讀、處理腦內資訊的工具會在我們使用的同時對頭腦產生作用;這種想法是人類心智和文化歷史裡的一大主軸。正如地圖和機械時鐘的故事所述,智能科技一旦受到普遍運作就會促成新的思考方式,或把原本屬於少數菁英的既有思考方式帶給廣大群眾。換句話說,每一種智能科技都包括一種智能規範,一套人類頭腦如何運作(或是該如何運作)的假想。地圖和時鐘有著相似的規範;二者皆重新強調測量和抽象化,以及觀察、闡釋超出五官感受的形式與過程。
--p.59

大部分關於媒體使用的研究發現,網路使用時間上升的同時,看電視的時間不是持平就是一併上升。……網路使用時間日益增加時,真正縮減的是花在閱讀印刷出版品的時間,特別是報章雜誌;但閱讀書籍的時間也在減少。四大主要個人媒體種類裡,印刷文字是目前最少使用的一種,遠遠落在電視、電腦和廣播之後。
--p.101-102

網路重塑我們對媒體的期望,這點在所有的圖書館裡都有很深刻的印證。雖然我們不太會這樣認為,但圖書館實際上是一項媒體科技。事實上,公共圖書館是人類史上極為重要、影像力甚鉅的資訊科技,不過是在有了無聲閱讀和活字印刷術之後才普及的資訊科技。……根據美國圖書館協會最近的調查,美國公共圖書館各個分館大約百分之九十九提供上網服務,平均而言每個分館有十一部公用電腦;另外,有四分之三的分館提供無線網路供讀者使用。今日圖書館最常聽見的聲音是鍵盤敲擊聲,而不是翻書聲。
--p.112-113

我們上線的時候,經常會完全忽略周遭的其他事物。我們處理由各種裝置傳來的符號和刺激時,現實世界會漸漸退縮消失。
--p.133

雖然網際網路讓超文本變得普遍,甚至到了無所不在的地步,仍然有研究顯示閱讀直線進行文本的讀者比閱讀文本裡滿是超連結的讀者理解更多的內容、記得更多,學到的也更多。……超文本「似乎會抑制全神貫注、貼近個人的閱讀模式。」讀者的注意力「移到超文本的機制和功用上,而非故事本身的經驗。」呈現文本的媒體此時掩蓋過文本本身。
--p.143-144

瀏覽網路需要格外密集的腦內多工處理。這樣雜耍般的功夫除了讓我們的工作記憶被資訊淹沒外,還會對我們的認知造成科學家所謂的「轉換成本」。只要我們轉移注意力,我們的大腦就得重新找到方向,徒增腦部的勞碌。
--p.149

幾乎沒有人在閱讀線上文字時會像閱讀書本裡的文字一樣有系統地逐行讀下去。絕大多數的人會快速掃描過整面的文字,眼睛會以像是字母F的形狀往下跳進。……當你在網頁上放上文字時,你可以假設你的客戶只會閱讀百分之十八而已這幾乎一定是高估了。
……大部分人只會花十秒中看每個網頁。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網頁閱覽會超過兩分鐘……「瀏覽網路是一項高速的互動行為。」……「網路使用者在網路上如何閱讀?」只得到一個簡短的答案:「他們根本不讀。」
--p.151-152

大多數國家的網路使用者平均只會花十九到二十七秒觀看一個頁面(這還包括了瀏覽器載入網頁的時間),隨即前往下一個頁面。就算是學術研究也逃不出這個事實。
--p.153

由於當今數位文件在電腦和手機上氾濫,跟以前比起來,顯然「現代人花更多時間在閱讀上。」但同樣顯然易見的是,這種閱讀方式跟以前也大為不同。他說,一種「以螢幕為主的閱讀行為正在興起」,其特點為「瀏覽與掃讀、找尋關鍵字,﹝以及﹞非直線閱讀。」相較之下,「花在深度閱讀、專注閱讀」的時間不斷在縮減。
……我們現在經歷的,就像是文明早期演進顛倒過來一樣;我們從個人知識的栽種者,演化成為資料森林的狩獵與採集者。
--p.155

Larry Page)人工智慧會是Google最終極的版本。
--p.191

他們(Google)認為我們的大腦有人工智慧輔助(甚至被人工智慧取代)「一定是好事」;這樣的假設既有啟發性,有讓人感到不安。這個看法印證了Google如何堅守著泰勒式的信念,亦即智慧是一個機械過程的產物……
--p.192

蘇格拉底是對的。人類愈是習慣寫下自己的想法,以及閱讀他人寫下的想法,就愈不仰賴自己記憶裡的東西了。
--p.197

記憶不僅已經喪失了神聖性,甚至也早就開始失去人性了。我們對記憶的看法會這樣轉變,也印證了我們接受「大腦即電腦」的譬喻方式。
--p.202

我們把網路當成主要的萬用媒體時,最大的犧牲可能是我們削弱了頭腦內的豐富連結。……我們把記憶外包給機器時,也送走了我們智能很重要的一部份,甚至連自己的身分都拱手讓出。
--p.215-216

文化不只是Google所謂「全世界的資訊」的總和,其內容也不可能全部化為二進位的程式碼上傳到網路上。文化若要維持生機,必須要在每一個世代的每一個頭腦裡更新。把記憶外包出去,文化就會凋零。
--p.217

由於數位文件遠比紙本文件容易搜尋,一般常理向來認為學術期刊放到網路上面以後,會讓學術研究的廣度大為增加。但伊凡斯發現並沒有這麼一回事:當愈來愈多期刊移到線上,學者引用的文章數量反而比以前更少,而在愈來愈多早年的期刊被數位化、放上網路之際,學術引述近年文章的數量反而愈多,頻率也更高。根據伊凡斯的描述,可取得的資訊愈多愈廣泛時,反而使得「科學與學問變得更狹隘。」
--p.239

我們把大腦工作自動化、把思想和記憶交付一個強大的電子系統時,面臨的最大危機就是我們生而為人的知性與人性正被慢慢侵蝕掉。
需要大腦寧靜又專注的不只有深度沉思而已,還有同理心與同情心。……崇高的情感來自「天生就很緩慢」的神經過程……大腦必須花時間才能「超出身體直接的感受」,開始了解與感覺「某個情境的心理和道德層面。」
……我們愈是受到干擾,就愈難體驗到最細微、最具人性的同情,如同理心、同情心等等。
--p.242-243

一九五○年代時,哲學家海德格看到即將襲來的「科技革命浪潮」能夠「虜獲、蠱惑、迷住、欺瞞人類,使得算計式的思考終有一日成為唯一一種受到認可、為人採用的思考方式」……「科技的狂亂」使其作勢「侵佔所有的地方。」
--p.244-245



《網路讓我們變笨?》The Shallows :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Nicholas Carr2010(貓頭鷹2012
讀畢於2012.04
 *
取書名是學問,意譯shallow不易呵。

從買這本書到讀完它,自己蠻肯定作者的立論和書名的提問。因為與自己平日生活、未來研究,甚至以後職(志)業實在太相關,讀畢,仍有一種靠得太近,以致有霧裡看花之感,但也因為自己本來就是身處霧中......
本書再次加強過去所肯定的一觀念:媒介終究不只是媒介,媒介本身就傳遞著一種意識,它就是內容。所以時不時要提醒自己的閱讀,不要落入懶惰之途,得保有夠強的自覺和自制,才不會被眩目和滑溜拉著走,但很不容易啊。
其實不是網路,而是其塑造出的瀏覽與思考方式,某種程度的取巧,才是圖書和出版的最大敵人;假如此現象無法逆轉、被指陳或提倡,紙媒的消失,恐怕不只是產業消亡和員工失業,而是公民社會中所必需的個人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的前提,或更深遠的文化傳承、集體記憶,都會一併不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