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你玩四年」的大學
不該鬆散時候的鬆散
過去一試定終身的聯考時期,學生熬過了中學六年,終於得以考進一所大學時,終於可以擺脫跟教科書與參考書的糾纏,有鬆一口氣的機會。 因而大學university又有「由你玩四年」之稱。
這樣,在台灣,進了大學之後,許多人倒是有了機會可以讀一讀自己在中學時沒能得以接近的書籍。 大學固然也有教科書,但是廣泛地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倒就算不是天經地義,也是名正言順。
我曾經這樣以為。
二○○一年,Net and Books 的主題書《閱讀的風貌》針對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三個地區20歲以上的民眾做過一次閱讀調查。 這次調查有美國加州州立大學Fresno分校心理學教授勒范恩(Robert Levine,《時間地圖》一書作者)參與。
那次調查有一個題目是閱讀的動機。 調查發現,在閱讀動機中,“訓練獨立思考能力”的因素,普遍不受重視。 而(大)學生階層因為「無聊/打發時間」的因素而閱讀的比例,甚至比其他職業階層更多。
看了調查分析,勒范恩寫了封email很好奇地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們的大學生的閱讀動機裡,有那麼高的「個人興趣」? 還可以為「無聊/打發時間」而閱讀?
我也很好奇地反問他:「這有什麼不對嗎?」
他回答:「在美國,大學生連教授指定的讀物都讀不完了,沒有什麼時間讀自己個人感興趣的讀物,更何況是為了無聊/打發時間。」
那時,我才認真地思索台灣和美國的中學生與大學生,在閱讀這件事情上重點順序怎麼正好形成對比,以及其可能的後續影響。
台灣在考試制度之下,中學六年,學生被老師塞了整整六年的教科書與考試用書,所以上了大學,儘管也有課業被當的壓力,但基本上是進入緊縮後的放鬆狀態。 因而可以隨意閱讀。
相較於我們,美國中學生的六年處於相對放鬆的狀態,相反地,你一旦決定要進大學,大學經過前一兩年的通識教育之後,接下來的主修課程,卻是真的要你有major(主修)的閱讀。 否則,何必進大學?
因而,費迪曼(Clifton Fadiman)在《一個年輕作家的讀書經驗》中寫道:「過了十七歲以後(有的人稍後一二年)就是書來選你,而不是你去選書了,你必須在某種限制之下去讀書,閱讀成了一種計劃,成了大學課程中的一部分,或成為獲取某一種學識的工具……。」
很諷刺地,在台灣,不知到底是幸還是不幸,我們的學校卻少給學生這種壓力。 這樣,加上大學生大多由於考試分數的分配,而不是基於自己真正興趣而進大學的某個科系,於是也欠缺了主動積極求學的意願。
二○○七年一月底,圖書館界舉辦了一場有關閱讀的研討會,其中有關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部分,可以看到「以休閒及通俗讀物為主;極少閱讀經典名著;極少閱讀專業性、學術性的書籍」(詹麗萍)的現象歸納,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台灣大學生,在閱讀這件事情上還面臨另一個更隱形、但事實上更嚴重的問題。
整個二十世紀,是科技爆發的世紀。 科技爆發之下,大量的學科在新生,在分化,在細化。 因而全世界的大學教育,都在為學問的細化與窄化而苦惱。 這也是美國大學教育的前面一、兩年要加強補充一些通識教育的原因。
台灣大學生面臨的學問的細化與窄化的問題更嚴重。
他在延續著近百年來中學、西學之分,理科與文科之分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下,即使進了大學,得其所哉地成為一個深愛閱讀的人,也很可能成為一個中學、西學之分,理科與文科之分的犧牲者──文理學院之間的閱讀根本不同不說,即使是同樣的文學院之間,中文係與外文系的閱讀也可能無所溝通。
這樣,在台灣,進了大學之後,許多人倒是有了機會可以讀一讀自己在中學時沒能得以接近的書籍。 大學固然也有教科書,但是廣泛地閱讀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書,倒就算不是天經地義,也是名正言順。
我曾經這樣以為。
二○○一年,Net and Books 的主題書《閱讀的風貌》針對台北市、台中市、高雄市三個地區20歲以上的民眾做過一次閱讀調查。 這次調查有美國加州州立大學Fresno分校心理學教授勒范恩(Robert Levine,《時間地圖》一書作者)參與。
那次調查有一個題目是閱讀的動機。 調查發現,在閱讀動機中,“訓練獨立思考能力”的因素,普遍不受重視。 而(大)學生階層因為「無聊/打發時間」的因素而閱讀的比例,甚至比其他職業階層更多。
看了調查分析,勒范恩寫了封email很好奇地問我一個問題:為什麼你們的大學生的閱讀動機裡,有那麼高的「個人興趣」? 還可以為「無聊/打發時間」而閱讀?
我也很好奇地反問他:「這有什麼不對嗎?」
他回答:「在美國,大學生連教授指定的讀物都讀不完了,沒有什麼時間讀自己個人感興趣的讀物,更何況是為了無聊/打發時間。」
那時,我才認真地思索台灣和美國的中學生與大學生,在閱讀這件事情上重點順序怎麼正好形成對比,以及其可能的後續影響。
台灣在考試制度之下,中學六年,學生被老師塞了整整六年的教科書與考試用書,所以上了大學,儘管也有課業被當的壓力,但基本上是進入緊縮後的放鬆狀態。 因而可以隨意閱讀。
相較於我們,美國中學生的六年處於相對放鬆的狀態,相反地,你一旦決定要進大學,大學經過前一兩年的通識教育之後,接下來的主修課程,卻是真的要你有major(主修)的閱讀。 否則,何必進大學?
因而,費迪曼(Clifton Fadiman)在《一個年輕作家的讀書經驗》中寫道:「過了十七歲以後(有的人稍後一二年)就是書來選你,而不是你去選書了,你必須在某種限制之下去讀書,閱讀成了一種計劃,成了大學課程中的一部分,或成為獲取某一種學識的工具……。」
很諷刺地,在台灣,不知到底是幸還是不幸,我們的學校卻少給學生這種壓力。 這樣,加上大學生大多由於考試分數的分配,而不是基於自己真正興趣而進大學的某個科系,於是也欠缺了主動積極求學的意願。
二○○七年一月底,圖書館界舉辦了一場有關閱讀的研討會,其中有關大學生的閱讀習慣部分,可以看到「以休閒及通俗讀物為主;極少閱讀經典名著;極少閱讀專業性、學術性的書籍」(詹麗萍)的現象歸納,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台灣大學生,在閱讀這件事情上還面臨另一個更隱形、但事實上更嚴重的問題。
整個二十世紀,是科技爆發的世紀。 科技爆發之下,大量的學科在新生,在分化,在細化。 因而全世界的大學教育,都在為學問的細化與窄化而苦惱。 這也是美國大學教育的前面一、兩年要加強補充一些通識教育的原因。
台灣大學生面臨的學問的細化與窄化的問題更嚴重。
他在延續著近百年來中學、西學之分,理科與文科之分的教育體制與環境下,即使進了大學,得其所哉地成為一個深愛閱讀的人,也很可能成為一個中學、西學之分,理科與文科之分的犧牲者──文理學院之間的閱讀根本不同不說,即使是同樣的文學院之間,中文係與外文系的閱讀也可能無所溝通。
也正因為閱讀的細化與窄化是如此地嚴重,所以更麻煩的是,一個人的閱讀很可能眼界有限。 如果說知識是一座密林,那麼我們很容易因為被幽禁於囚屋之中太久,才不過走出囚屋,活動了一下身體,就把山谷裡的光景感嘆為廣闊天地。
P.36-39
至於教育,你所拿給你的學生們的東西只是真實世界的形似,而不是真實世界的本身。因為借文字的幫助,他們可無需教練就可以吞下許多知識,好像無所不知,而實際上卻一無所知。還不僅如此,他們會惹人討厭,因為自以為聰明而實在是不夠聰明。(柏拉圖〈斐德若篇〉‧朱光潛譯)
P.90
什麼是記憶的本質?
亞里士多德早在《論記憶與追憶》(On Memory and Reminiscence)中,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論點可以歸納為如下:
一、所謂「記憶」(memory),隱含著一種對時間流逝的認知。
二、因此所有有能力認知時間流逝的動物,都有memory,也可以remember。
三、但是動物之中只有人類,有能力不但可以remember,還可以recollect。
四、人類之中,擁有大量memory的人並不等同於善於recollect的人。 通常,擁有大量memory的人,心思比較遲緩;善於recollect的人,心思比較靈活。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中,最重要的是點出remember 和recollect的不同。 這兩個字雖然也是英文的翻譯,但畢竟表現出亞里士多德想要說明的差異。 而用中文翻譯起來,兩者如果都譯為「記憶」的話,顯然是沒法用同一個詞彙來解釋兩者的差異。
Remember,只是在某種刺激之下,記憶中的事物從潛藏中重新浮現出來。 但是recollect,則隱含了把需要記憶的事物,仔細收集(collect)妥當,然後在需要使用的時候,重新取出來使用,因而也就是“re-collect”。
用中文來翻譯,暫時頂多用“記憶”及“追憶”來勉強區分。
這麼說來,我們就知道,在各種外掛記憶載具如此多樣的今天,在各種數據、信息與知識以各種媒體充斥於我們四周的今天,我們對於記憶,最重要的焦點,不在於如何remember,而在於如何recollect──而要懂得如何re-collect,當然就得先要知道如何collect。
所以,我們倒可以把自己唯一的大腦,以及數不清的外掛記憶載體,從筆記本到錄音筆到照像機到手機到電腦到PDA到網絡硬盤到隨身碟,一次攤開來在眼前,好好思考如何使用其collect與recollect。
亞里士多德早在《論記憶與追憶》(On Memory and Reminiscence)中,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亞里士多德的論點可以歸納為如下:
一、所謂「記憶」(memory),隱含著一種對時間流逝的認知。
二、因此所有有能力認知時間流逝的動物,都有memory,也可以remember。
三、但是動物之中只有人類,有能力不但可以remember,還可以recollect。
四、人類之中,擁有大量memory的人並不等同於善於recollect的人。 通常,擁有大量memory的人,心思比較遲緩;善於recollect的人,心思比較靈活。
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中,最重要的是點出remember 和recollect的不同。 這兩個字雖然也是英文的翻譯,但畢竟表現出亞里士多德想要說明的差異。 而用中文翻譯起來,兩者如果都譯為「記憶」的話,顯然是沒法用同一個詞彙來解釋兩者的差異。
Remember,只是在某種刺激之下,記憶中的事物從潛藏中重新浮現出來。 但是recollect,則隱含了把需要記憶的事物,仔細收集(collect)妥當,然後在需要使用的時候,重新取出來使用,因而也就是“re-collect”。
用中文來翻譯,暫時頂多用“記憶”及“追憶”來勉強區分。
這麼說來,我們就知道,在各種外掛記憶載具如此多樣的今天,在各種數據、信息與知識以各種媒體充斥於我們四周的今天,我們對於記憶,最重要的焦點,不在於如何remember,而在於如何recollect──而要懂得如何re-collect,當然就得先要知道如何collect。
所以,我們倒可以把自己唯一的大腦,以及數不清的外掛記憶載體,從筆記本到錄音筆到照像機到手機到電腦到PDA到網絡硬盤到隨身碟,一次攤開來在眼前,好好思考如何使用其collect與recollect。
P.167
《越讀者》‧郝明義‧網路與書2007
讀畢於2011.0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