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9日 星期四

開往天堂的巴士

「孩子,以你現在的狀態是無法了解永恆的,甚至連曾經從永恆之門望過去的安諾德士也沒能帶回什麼音信。可是你若說善與惡發展完全之後可以溯及既往,倒有些對。對於得救的人而言,不單這山谷,就連他們過去在世的一切都是天堂。而在墮落地獄的人眼中看來,不僅幽冥城裡充滿幽暗,連他們在世的生活也都是地獄。世人都誤解了這一點。他們說:『塵世的痛苦不是將來的福樂所能補償的。』殊不知天堂一日得著了,就會溯及過去,使那些痛苦變成榮耀。論到某些罪惡的歡樂,他們說:『只要讓我享受這樣的歡樂,我願承擔一切後果。』卻沒想到永遠的刑罰會殃及他們的過去,污染罪惡的歡樂。這兩種過程甚至在死亡之前就已經開始。好人的過去開始改變,使他已蒙赦免的罪和難忘的悲傷帶著天堂的榮美;而壞人的過去則與他的邪惡合一,徒然充滿悲傷悽愴。這就是為什麼萬事終了的時候,這裡的太陽上升,下邊的蒼茫轉變成幽暗,天堂中的人會說:『我們始終都在天堂裡。』失落的人卻說:『我們始終都在地獄裡。』雙方說的都是實話。」
--p.99-100


「密爾頓說得對,每一個失喪靈魂的選擇都可以用這說法來表達:『寧可在地獄稱王,不在天堂為奴。』他們總堅持要保有一樣東西,縱使得付出痛苦的代價也在所不惜。總有一樣東西是他們喜愛的,他們甘願為此而不要快樂——也就是說,不要真實。你可以在輕易地從一個被寵壞了的孩子身上看出這一點。他寧可錯過遊戲和晚餐,也不願道歉,與人和好。你可稱它為慍怒。但在成人的世界裡,他有上百種美名——阿基里斯的憤怒、科里奧蘭納斯的雄風、復仇、懷才不遇、自尊、悲劇的偉大、適度的驕傲。」
--p.102-103

......從前有人對於證明上帝的存在極感興趣,對上帝本身卻全不在意......好像上帝除了『存在』以外,就沒什麼事可做似的。有些人全心全意傳揚基督教,以致從來不曾想到基督。哎!這一點你從較小的事上也可以看得出來。你難道不知道有些愛書的人,儘管擁有許多初版的書和有作者簽名的冊子,卻失去讀書的能力?或者,組織慈善機關的人竟失落了對窮人的愛心?這是所以陷阱中最陰險的陷阱。」
--p.105

......歸根究柢只有兩種人:一種人對上帝說:『願祢的旨意成就。』另一種人上帝最後對他們說:『照你的意思成就吧。』......
--p.106

......即便是最卑微、最野蠻的東西,只要願意順服而死,也沒有一樣不會復活的。所種的是血氣的身體,復活的是靈性的身體。血氣的身體不能上山,不是因為太下賤,而是因為太軟弱。蜥蜴怎能和駿馬相比?比起可望的富足和力量,欲望是可憐、軟弱、低聲下氣的東西。欲望(lust)被殺死之後,渴望(desire)就復活了。」
--p.151

......歡樂總有一天會得勝,所有製造不幸的人再也不能影響歡樂;不然就是反過來,製造不幸的人會永永遠遠摧毀別人心中的歡樂——那些他們自己拒絕不要的歡樂。......
--p.173

......整個地獄比你們塵世的一顆鵝卵石更小,但這個世界——真實的世界——的一粒原子卻比塵世還大。你看那隻蝴蝶,假如牠把整個地獄都給吞下去,地獄也不會大到足夠傷害牠,甚或有什麼味道。」
「先生,但是當一個人在它裡面的時候,它似乎很大。」
「可是如果把它所包含的一切寂寞、憤怒、怨恨、極度和渴望,融匯在一起,放在天秤上,和天堂裡最小的一位所嚐到最小的歡樂相比,根本就顯不出什麼重量。『惡』即使作惡,也不能像『善』去行善一樣成功。假如地獄的一切不幸全部跑進那邊樹上的小黃鳥的意識,也會被完全吞沒,毫無痕跡,彷彿如一滴墨水滴入浩瀚的汪洋一樣;地球上的太平洋比起這片汪洋,僅如滄海中的一粟。」
--p.175-176

「.....好比你把望遠鏡倒過來看,東西變小,卻看得清楚;時間就是這樣的一面透鏡,使你可以看見用別種方法就大得根本看不見的東西。那個東西就是自由——這份恩賜使你酷似造你的主,並成為永恆真實的一部分。可是你只有透過時間這片透鏡,才看得見:從倒過來的望遠鏡中看見一幅清楚的小圖畫,這張圖由一連串的片刻所組成,每一刻你都在作某個決定性的選擇。無論是時間的延續,還是你很可能選卻沒有選的幻象,都不是自由本身,而是透鏡。這張圖是一個象徵,卻比任何自稱深明其義的哲學原理更為真實(說不定也比任何神秘主義者所見的異象都還真實)。因為凡是不透過時間的透鏡卻想看見永恆形象的嘗試,只會破壞你對自由的認識。請注意,預定論的教義(誠然)告訴我們,永恆的真實不用等到未來才能成真;可是真種看法挪去了自由,而自由才是兩者之中最深的真理。普救論豈不是一樣?你絕對不可能藉由任何定義來認識永恆的真實。時間本身以及時間裡面所有的動作和事件就是定義,而且需要人去實現。主說我們是小神。你觀看自己靈魂的偉大和它所選擇的永恆真實,若不藉助時間的透鏡,能看上多久呢?
--p.179-180


《開往天堂的巴士》The Great Divorce.C. S. Lewis.1946.校園2014

*
魯益師筆下建構的天堂地獄的密度和大小之比,或許是整本書最有趣之處:在地獄之人活得太狹小,以致搭上巴士到天堂後,難以承受其真實之高密度;幽冥城的靈魂到了彼岸,被稀釋,竟顯透明和脆弱不堪。

不同光明之靈和幽暗之靈的一段段對話,是一個個脆薄靈魂是否願意選擇壯實的開始,但所見多是身而為人不願意割捨的自私、驕傲、抱怨、自負,以及對人和對世界的索取無度:我們寧可逃回巴士、趕回幽冥城,回去過那個屬於個人穩妥而封閉的生活,距離彼此,越來越遠。

最後一次讀書會,討論到時間-透鏡的比喻,我聯想到的是Man in Black第二集,在中央車站的那個寄物櫃,裡頭裝滿了一群外星小生物:對他們來說那個櫃子本身即一個完整的世界;直到電影的最後一幕,K打開那道禁止開啟的門,J也才驚覺,人類世界可能也只是另外一個大世界中的小寄物櫃,而已。
其他人想到的是星際效應。嗯,我還沒看,先別破梗了。

2 則留言:

  1. 是這個嗎?!我好像之前就發現了~~XD

    回覆刪除
    回覆
    1. 嗯哼~妳的封面照片很美捏
      妳也繼續多寫寫網誌嘛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