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思想與人物


當你尋找人生意義的時候,已經「知道」人生有意義了。要不然,沒有辦法找尋,也無從找尋起。假若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人文科學」所關心的問題,基本上是無法用「科學方法」、或是一般人所瞭解的「社會科學」來解答的...
--p.06


社會科學所關心的是人類活動的「功能」(functions)與「功效」(effects)(有人說,社會科學也關心「價值」【value】;但,實際上,這種「價值」也只是「功能」而已),所以社會科學並不觸及人類本身活動的意義,因此用社會科學的方法來找尋人生的意義,是辦不到的。
--p.06

當我們提出民主的時候,不可忘記我門之所以要實行民主,是為了自由;民主是手段,是維護自由的手段,自由才是我們真正的目的。
--p.17

首先,我們要認清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在研究或創造的時侯,其基本意圖是不同的。人文科學所關注的是具體的特殊性而不是普遍的通性。
--p.29-30

第二個基本的觀念是:我們從事人文工作的時候,必須注重思想,以思想作為基礎。
--p.31

Michael Polanyi)重大與原創的思想是來自重大與原創問題的提出。重大與原創的問題必須是具體的,特殊的...
--p.46

蘇格拉底:Life is not worth living if it is not subject to examination.
--p.55

從西方思想是來看,理性的定義實際上有兩個:一個是西方上古與古典的定義,...從這個觀點來看(西方中古),所謂理性(reason)是人生而具有的一種能力,一種發現什麼是真理的能力。這個能力就是理性。
--p.63

...但民主與自有之間有一個不可避免的「緊張」關係。以民主制度來維護自由,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
--p.101

尤有進者,雖然反傳統態度與反傳統運動在別的時代與別的地方也曾發生過;但就五四反傳統思想籠罩範圍之廣、譴責之深,與在時間持續之久而言,在整個世界史中可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民族主義者通常傾向誇耀與歌頌自己的歷史與自己的文化...通常是要熱情地尋找自己歷史的根源,以重建此一文化遺產。相反地,五四時代的反傳統主義者,雖然也認為他們的傳統文化與政體是他們特有民族生活的泉源,但是他們卻與這個傳統文化與政體,產生了極大的疏離感,為了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政體進行了強烈的反抗與抨擊。
--p.128-129

「外王」是從內在完成的「內聖」的光輝的散發而得到的。儒家的這個理想,根本上立足於一個基本命題:自我的道德修養本質上不僅僅是目的,並且還是─從對道德楷模在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角度來看─達成大同世界的一種手段。
--p.215

《思想與人物》‧林毓生‧聯經1983
讀畢於2011.10


 *
是到了大四以後,才開始讀這種書。真的是好晚阿。
那時候在圖書館,自己一個人讀,是咬著牙讀完的,但也算沒白讀。因為已經輕食太久了。好像是從成德北的書櫃和誰的推薦(傅月庵?),的確是應該要好好讀這些書了。

6 則留言:

  1. 讀到老人家的「創造的轉化」時,心頭震動了一下,但幾年之後想想,大概又是個被浪潮淘洗沖刷而逝的口號吧…。聽過他老人家現場演講,講起韋伯來,中氣十足但語焉不詳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寫這些話也顯得你很老......想要知道他的演講內容,你再分享好了

      刪除
  2. 都說語焉不詳了XD,留下的演講筆記當然也沒有什麼內容可言,不過根據依稀的印象,應該沒有什麼上過社會學理論的學生值得知道的重點;倒是翻到吳叡人演講時留下的隻字片語都還是令人值得三思再三思,當然,那是因為台灣的命運始終都在我們的心頭縈繞不去。

    嗯,其實英文的部分也只有人名,尤其是那些未有翻譯定論的名字,當然,一致性是另外一個原則。

    回覆刪除
    回覆
    1. 吳叡人和林老先生在同樣的場合出現?還是另外慷慨激昂的場合?
      你似乎是一直挺「羨慕」吳先生的,但卻註定要走高國魁外表淡定內心澎湃style的路線XDDD

      刪除
  3. http://www.rchss.sinica.edu.tw/politics/news/news.php?Sn=903

    第一張照片,左邊是林老先生,中間是跟小英同名的那位,右邊是余英時的院士高徒之一

    回覆刪除
  4. 媽呀,我竟然寫過這種東西 ==

    張貼時間: 2011-12-13 21:54:37
    標題: 關於「五四運動」的其他想法

      學期初,剛好讀過了林毓生的《思想與人物》(1983出版),其中收錄的一些文章正是針對五四運動進行評論,而林毓生正巧是殷海光的門生之一。在此就林毓生觀點作一些補充。

      摘錄其中一篇〈五四式反傳統思想與中國意識的危機〉的一段話:

      「尤有進者,雖然反傳統態度與反傳統運動在別的時代與別的地方也曾發生過;但就五四反傳統思想籠罩範圍之廣、譴責之深,與在時間持續之久而言,在整個世界史中可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現象。......民族主義者通常傾向誇耀與歌頌自己的歷史與自己的文化......通常是要熱情地尋找自己歷史的根源,以重建此一文化遺產。相反地,五四時代的反傳統主義者,雖然也認為他們的傳統文化與政體是他們特有民族生活的泉源,但是他們卻與這個傳統文化與政體,產生了極大的疏離感,為了民族的生存與發展,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與政體進行了強烈的反抗與抨擊。(p.128-129)」

      就課本所提的五四運動印象,多是正面描繪:積極與西方民主科學接軌,並與老舊中國一刀兩斷。要實施現代化就必須根本地拋棄傳統中國,已是理所當然的法則。

      但就林毓生比較五四運動與其他民族運動的差異,發現:五四運動參與者對傳統中國產生了極大的疏離感,與其他民族主義從自身傳統中尋求認同,是相當不同。此比較與敘述方式,顯然與過往課本中「反傳統為必要」的立論並不相同。

      就我個人想法,林認為中國五四運動與傳統的斷裂為民族運動中的特例,但其他許多反西方勢力卻又以西方標準來發展的民族國家(如日本西化運動),就沒有遭遇到像中國一樣的狀況嗎(全然拋棄傳統)?又大多國家都會試著朝自身傳統去溯源並加以發揚嗎?還是只有五四有如此奇異與傳統斷裂的景況?有請大家解答囉。

    -----

    有記錄文摘的好處就是課程討論板中發言可以亂引用,哈哈哈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