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勇氣與謙卑

就算你真的能描述信仰,這也只證明你是個詩人;就算你描述信仰描述的好,也只證明你是個出色的詩人。但無論如何這不能證明你信。
--p.44

當別人不能從你的生命中感覺到信的脈搏時,你就是不信的;相反地,如果從信而來的不平靜就是你生命的脈搏,而別人感覺到你這脈搏,就可以說明你信,就可以『證明』你信。
--p.45


神的話是鏡子,我讀神的話、聽神的話就應該在鏡子裡看自己。但是請看,我們只是為了那面鏡子本身,就已經七嘴八舌亂成一團。
--p.55

神的話是給你照著實行的,而不是給你作詮釋練習的。
--p.60


看神的話時,想要在鏡子裡看到自己,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你必須記著不停對自己說:這是對我說的,這裡說的是我。
--p.68


人拒絕對神的話有個人感受,把祂的話當作客觀事務,當作一種學說,而不是神的聲音,不是我們應該聽見的聲音。從前我們的祖先聽見神可怕的聲音,現在這聲音卻只在人們耳中「客觀地」響著,平淡得如同白開水!
--p.74

慾望的力量很短暫。它只要即時得到滿足,就不介意許下一生一世的承諾。但是,如果你倒過來說:「惟有今天不准作這事,明天、後天,一直做下去都由得你。」這樣就是戲弄了慾望。因為欲望稍微等候一會就失去慾望。
--p.82

用基督教的眼光察看一下世界現在的光景和人類的整體生命,我們真的很有理由說世界病了。
如果我是醫生,而有人問我「你認為怎麼辦」,我會回答說:「有一件事,是用任何辦法去治這病之前絕對先決的條件;第一件事,要製造沉默,回復沉默。現在聽不見神的聲音了。世界上人聲鼎沸;人如果要宣告神的話,就要用大鑼大鼓伴奏,聲嘶力竭地喊叫;不過,這樣一來,神的話也變得不再是神的話了。要沉默!一切都在製造噪音!烈酒會使人血氣翻湧;同樣,在我們這時代裡,每一件雞毛蒜皮至極的事情、每一段言之無物至極的訊息,都想搖撼人們的官能,想鼓動大眾、人群和民眾去製造噪音!而人這精明的傢伙,為了要製造噪音,就不斷尋找新方法,變得不眠不休!他只想找出最快捷的方法去把噪音和廢話散播到最多地方。看來,人很快就把事情本末倒置了。很快,人們所傳遞的意思就前所未有地空洞,而傳遞的方法卻前所未有地迅速,前所未有的無遠弗屆。人們十萬火急地傳播的、傳播得最遠最廣的,是什麼?是垃圾!啊,要製造沉默!」
--p.86


一個人如果在神的話面前這面鏡子中看見了自己,然後不停說話,他可能沒有忘記神的話;但一個人如果在看見了自己之後就沉默下來,他就肯定沒有忘記神的話。你知道,如果一個人在開始談戀愛之後就說個不停,他未必愛得很深。然而如果他變得沉默,我們就比較可以肯定──他是在認真地戀愛了。
--p.89-90

基督教信仰正是靠著神豁出去,不理會事情會否成功的機率。而如果一個人如果想作基督徒,卻又不想豁出去,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謙卑地承認自己不想豁出去。
--p.150

基督教信仰要求我們成為有靈性的生命,向著這個目標努力。那一個認真的問題就是:我們在過哪一種生活?
--p.160

單單思想基督教信仰的可能性,我們會覺得它很簡單。如果你只談論它,即是只接觸它的可能性,基督教信仰就很討人喜歡。可是,在實際生活裡,基督教信仰卻是艱難的。
--p.169-170

一個人知道得越多,把道理了解得越透徹,卻不按著這些道裡去做,就要受越嚴厲的審判。
--p.170

真正的捨己永遠都包括要為自己所做的好事受苦。
--p.291

如果一個人肩負著傳揚基督教信仰的使命,而又沒有為教義受苦,他就應該記住,他這樣放縱自己就等於在削弱基督教信仰的影響力,使人較難認出那是基督教信仰。
--p.292

從前當教會需要改革時,沒有人出來承擔,沒有群眾來參與,人人都閃開;只有一個孤獨的人挺身而出,他就是那位改革者。他悄聲無息地接受過恐懼與顫慄的鍛鍊,通過了許多靈性倒退的考驗,然後奉神的名做出一件驚世駭俗的超凡事情。反觀現在,人人都想改革,吵吵嚷嚷,像在公眾舞廳裡一樣。這不可能是神的意思,而只是人類的構想,是人類搽脂抹粉的動作。所以,現在沒有了恐懼顫慄,沒有了靈性倒退的考驗,有的只是「好啊」「妙啊」的叫聲、喝采、投票、混亂、喧嘩、噪音,和錯誤的警報。
--p.297



《勇氣與謙卑》Dømmer selv! : Til Selvprøvelse, samtiden anbefalet, anden Rœkke  Søren Kierkegaard1876(校園2006
讀畢於2012.10
*
升大二的暑假,大專門徒營在亞洲大學:和鄭恩快樂地參加「小查」又被編在同一組;一起畫下準核工們開會時戰火四射的會議觀察記錄;在大會門口拿著李岱爾「金句」尋找失落的下半句;還有書攤前,陳邦和我講這本書的神情,都像在昨天。

我一直沒有忘記,最後那晚的詩歌──〈讓我不一樣〉──以及老黃在培靈時意味深長的勉勵:我們需要能面對文化思潮的思想家。
大學讀完了,我知道,自己不可能會是思想家。但我願意在最「靠近」思想家的位置,觀察、慢慢汲去、點點拼湊。就讓我在坐櫃檯時,好好緩緩地、沒有包袱地,一直讀下去。

鏡子和情書的比喻,一直都太精準了。
精準,以及預言,才能萬古留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