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6日 星期五

絮語

臉書用了兩個半月,我在這裡發文的頻率直直遞減:扣除論文謝辭,只寫了一篇五四三的念書往事。一方面是從北京回來後,忙著畢業手續、生病、跟朋友見面閒話家常、忙學生團契福音營;另一方面是沒有怎麼在讀書了,所以也沒什麼好寫的。但我一直還是很喜歡這個小天地,因為這裡有太多大學和研究所閱讀的回憶,以及內在、不輕易外顯的那個我,全都匯聚在這裡。

我大概是聽從了表妹的意見,所以沒有把這裡和臉書綁在一起。畢竟臉書是個太公開、太曝光的所在,在那裡無法保存身而為人該有的陰暗,以及適當的距離和隱私。其實我也一直好奇會出現在這裡的讀者是誰,這些閱讀我絮絮叨叨書寫的人,是從世界的哪個角落連結而來?我想,大多還是舊識吧,但有可能的新面孔,你是否願意打聲招呼呢?


開始用臉書後,資訊取用的習慣大大改變:我只有在想起來的時候才會開啟RSS,這在以前每天是必要點擊,但現在快要被我拋棄。臉書的演算法讓我活在一個越來越小的同溫層,雖然這在使用之先我就已經知道,但還是無形中被制約、無法戳破那個令人討厭的遮罩泡泡。

越是和網路連結,心卻越躁動、不安。因為在所有的網絡和連結裡,我越來越無法辨認自己是誰:身處何方?又來自何方?過去印刷字能帶給我的踏實與滿足感,在氾濫發亮的螢幕上只顯得浮動和脆薄。我們越是能輕易分享,文字和影像的力量便顯得越不堪和無力。當現今的生日祝賀都是在line或臉書上發布,我的罪惡感不禁油然而生。我的誠意在打字的當下全都翹了辮子。


寫論文很低谷的那段時期,有一天老媽突然拿了一封信給我,是老魚的手寫信。他邀請我和幾位對文字工作有興趣的人,一起吃一頓晚餐。那是一封長達兩頁的信函,對於一位當時自暴自棄的研究生而言,那是一封來自天使的信函:竟然有人願意花時間為我寫一封信,而且是相當正式的邀請函。儘管那一頓晚餐談論的內容我已記不太清楚,但是老魚信件上字跡所散發的溫度,實在令人感動。


也許是作不到半個月的工作讓人有些失望,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懷疑,在一個過了中秋、等待颱風的夜晚,我在這邊絮絮叨叨寫了這篇廢文。我相信這還是一個有溫度的世界,儘管它多次那樣叫人失望,但盼望又不全然存在於所見之事。畢竟,我們活著,不是憑著眼見,乃是憑著所信。好好地活下去,好好地。 

8 則留言:

  1. 對於最後一段很有同感,要好好地,活下去。

    回覆刪除
  2. 這篇文不廢。忠實讀者出聲了!

    回覆刪除
  3. 舉手。看著天心的深度和書寫的流暢度逐日增進,其實很羨慕呢。我喜歡妳在這裡的閱讀與書寫堅持啊。

    回覆刪除
  4. 決定捨棄臉書已經近一個月
    好處比我想像中多得多~~~

    回覆刪除
  5. 這篇明明就不廢,跟臉書上千千萬萬的廢文比起來這篇真的不廢!
    真的很久沒有寫囉~讀者敲碗中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