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1日 星期日

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






        既然這本書有汗牛充棟的討論與引用,我還是來說說自己和這本書有關的「故事」吧。

        這本書是和高同學(沒錯,就是前一陣上新聞、在教育部官員頭頂淋了一顆蛋的那位朋友)在大五(2013)的時候,我倆的共同閱讀書目。這是我們兩人小組的讀書會第一本閱讀的書(第二本是Latour的《我們從未現代過》,雖然這本還沒讀完我們就各自上研究所去了)。在政大的羅馬廣場、大安路的摩斯和公館的胡思二手書店,都有我們認真討論過這本書的蹤跡。
        看不太懂的部分我們覺得是一點點翻譯上的問題,但基本上吳叡人老師的翻譯很流暢,前後的序與跋又寫得感人至深;在20132014年我最為憤青的時候(無論是反媒體壟斷的場合或是香港佔中的研討會),吳老師的陳詞剴切與作學認真,都讓人相當欽佩。

        另外,程以諾也和我提過Anderson的趣聞。他來台大演講時,曾有過這樣的對話:
A:這座學校的圖書館是後來才蓋的吧。
Q:對,您怎麼知道?
A:因為ㄧ所被殖民的學校是不會把圖書館蓋在學校中央,而且種那麼多顆無法遮陽的椰子樹。

        上研究所之後,和對政治極感興趣的馬中哲同學聊天,才發現他對這一本書也很感興趣;但他說自己讀不懂,我就和他介紹了這一個新的譯本(後來再翻版權頁,才發現是現任衛城總編輯莊瑞琳女士擔任時報出版主編時所編的書)。優秀的圖資馬考上去年的高考榜首,未來志願是到北市圖服務,現在做的是open gov的訪談研究。

        po一張照片炫耀當時讀書會時我精美的筆記吧 XD


2 則留言:

  1. 看來以諾沒把故事說完整噢,那個關於Anderson的趣聞應該是出自於台大社會系林國明老師的分享。

    老師分享的大致內容如下:「有位大名鼎鼎的外國學者,有年來台灣演講。我同事曾嬿芬陪他逛台大校園。他一走到椰林大道,就說:這椰子樹一定是日本人種的。嬿芬驚訝地問:『你怎麼知道?』他說,在亞熱帶地方,夏天太陽這麼大,照理說應該是要種可以遮蔭的樹;只有殖民政府才會想要種這種筆直、高聳,象徵軍威,卻無法遮蔭的椰子樹。他又指著新總圖說:這地方以前應該是空地。我同事更驚訝了:『你怎麼知道?』他說,這樣在象徵殖民權力的椰子樹大路的盡頭,才可以看到太陽從東方升起。」

    這位大名鼎鼎的學者,就是「想像的共同體」的作者 Benedict Anderson。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