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停滯

也不知道是哪股沒來由的勁頭,竟然又想要在這裡寫點東西。

不曉得現在到底還有誰會瀏覽這裡的文章?有時候看到一些過去的文被莫名地重新翻出和閱讀,而再去重讀自己十多年前所寫下的字句,現在心裡想的是:除了那時的自己怎麼那麼會表達,也感嘆書寫和閱讀長文的年代,終究一去不復返。
過去能專心地書寫和編修一篇篇網誌、細緻地去整理和交流,在這個平台氾濫和注意力過度分散的當下,那個「部落格」時代還是令人回味不已,也讓人扼腕。

剛才讀了24歲時所寫下的字句:

日子還是照常的過。

面對死線、生病、飯聚、畢業、結婚、工作、出國.....好像人生差不多就是這樣。不同情節在不同人身上上演,但因為不是主角,所以無動於衷。雖然該笑的時候仍會笑、該拍手的時候仍會拍、合照時還是要認真盯鏡頭,但生活不過是沒有太多變化的重複。一星期一星期,一個月再一個月,一年,然後又過一年。

卡在一個尷尬的年紀。

現在被問起還在念書,別人的好奇和那一聲聲喔,訕訕,卻要講得一副頭頭是道。心虛有反感,並更多對自己的討厭。上個學期的蜜月感流失無蹤,從一個很自以為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人,退化成一支浮標,既不想跟著海流走,但也搞不清下一個停靠點。優秀同學們的好意關切,更常讓人自慚形穢:當身邊的人都清楚自己要什麼,妳的不清楚更需要一個外強的說詞。但常在對話時,心底想著都是:X,到底都在堆疊些什麼串不出意義的字詞。所以,那一次星期二的固定午餐,喜歡發問又常說自己是悲觀論者的如茵,語重心長地和我說,很多同學也不是表面上那樣好過,她自己也時常動休學的念頭,我心深得安慰。

越是生活,越是一無所知。


對呀!已經要邁入人生的第三輪,我有比24歲的自己,更清楚人生的願景和走向嗎?那些二十多歲時的煩惱和心境,現在看來似乎沒有太多的轉變。三十歲以前,成天掛在嘴邊的志業或是呼召,現在越來越說不出口。

去年久違地和學生時期的輔導更新近況,她口中說出「停滯」一詞時,在我心裡迴盪了很久。原來,我在別人眼中,是這個樣子。
當然可以為自己的現狀來找藉口,而用社會既有的成家和立業標準來衡量自身,固然是失望;然而「自我實踐」的那個部分,隨著年紀增加、以及似乎越來越難割離的工作現實,離自己過去所設定或期望的樣子,已經越來越遠。

人生樣態本無標準答案。如果可以,現在應該還勉強有機會,航向接近自己心中理想藍圖的可能。然而,現實中的我,還是只能被動地等待機會出現,缺乏一鼓作氣的勇氣跟決心。

人生好難。

2023年1月4日 星期三

Laggard

以爲再也不會在這個小園地發表了,卻沒想到在歲末有了久違想書寫的欲望。畢竟Medium平台曝光在臉書,多是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身而為人的陰暗面與真實想法,其實不想在公眾介面上曝露得太多。

2022年,可以以工作前與後,一分為二。
年初放榜的魔幻時刻,至今依舊歷歷。工作有了著落,心裡踏實不少;但對於公職人生即將展開,卻沒有太大的期待和篤定:就要在公部門一輩子了嗎?試著不要去想太多,把握工作前的假期:學了開車、跟家人旅行,並把一年份的書籍量讀完。

然後,開始上工。
五月經歷分館的震撼教育,偷閒度過一個月愜意的線上受訓後,到了暑假才是真正考驗的開始。一方面各項業務都在學習上手,另一方面得一個人在時限內承辦一系列推廣活動。不提旺季時的讀者人流和火爆脾氣,以及後來換系統的災難;總之,菜鳥前幾個月的平均加班時間是每天兩小時起跳。
十月跟風中了個新冠,然後搬到新租屋處。時間就慢慢地磨到了年底。

很難為這一年下一個結論。有很多新變動要適應,也正因為適應要花時間跟心力,所以無暇思考: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上,卻對工作的本質感到迷惘。工作換薪水似乎天經地義,在疫情之下有工作已屬幸運,但又覺得工作遠不該只是如此。
信仰生活與上帝的關係,也被輪班型態所打亂,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長期不穩定聚會生活。信仰依附於固定的群體有其重要性,而個人怎麼在割離的處境下實踐信仰,似乎是難上加難。讀經和禱告生活的紊亂,讓聆聽上帝聲音的可能變得更加曖曖不明。

2022年最喜歡的一部劇《我的出走日記》,雖然氛圍厭世、步調緩慢,但是劇中人物的對白,很赤裸地道出大社會中小人物的無奈和心聲。寫不出深刻的觀劇心得,以其中一首ost作結;人生無奈,但還是心存盼望,在這不盡如人意的世界裡。


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工作・片段

自從換了工作以後,還沒有在這裡發任何一篇像樣的文,而時間無情地推移,現在的工作不知不覺也作滿將近一年了。

脫離學生身份後,並未遠離學校。或在研究單位擔任學術雜工,還是在圖書館負責例行的館員,都是在安舒的大學環境裡擔任小小助理。雖然兩份工作的內容相差甚遠,但下班後的時間可以不被工作佔據,又能享受寒暑休和學校福利,比起廣大辛苦的勞工群, 已經擁有不少小確幸。
儘管在工作的初期,未上手的陌生感帶給自己莫名的壓力和剝削感;但隨著時日漸增,工作也不再那樣讓人心生畏懼,心中竟不時覺得:啊,大概就這樣了吧。一種不滿足感,油然而生。

雖然目前總說,再多作一年就離開,但對於未來,總是缺乏想像。
開始工作後,懊悔學生時代對於職涯探索的逃避(以前總是把學校職涯中心的來信立馬刪掉)。活在人文美好虛幻的空中閣樓,對於現實資本社會的運作嗤之以鼻。大學時代認真地規劃未來,但僅止於研究所的學院歷程,對真實社會的職業想像則斷裂、闕如。
學生時代有評分系統和短期付出即可見到成果的成就感,但是開始工作後,除了實質的薪水,沒有人打分數和給予指導棋,沒有絕對的標準,令人越發徬徨和困惑。

看了一些關於職場相關的書,但似乎總搔不到癢處:不是盡其所能地追求你的熱情所在,就是每份工作其實都能榮耀上帝、富有意義。兩種說法都顯得陳詞濫調。
儘管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時,嘴巴上說其實是有意義,但當大量呆板瑣碎的事務占據了大部分時間,工作久了,要再去挖掘或想像崇高神聖的意義,不免有些好笑。

(以上寫於2019/11)
*

嚷了半天,沒想到接近年底時,被上頭指派要調到另一個單位:在圖書館的工作一切打掉重練。於是一月中,懷著忐忑的心情到了新的組別。
只是被交接的心情很阿雜,因為交接的不好(交接者是上了年級、急性子又不諳電腦的阿姨):極度混亂,沒有架構、沒有重點,甚至沒有交接文件。同組的同事陸續離職、不然就是被調其他組,心裡很不是滋味。
而換到新組後,已經接近一個月:每天除了瑣碎的文獻傳遞以外,真正令人頭痛的期刊都還沒接手;組長自己都自顧不暇,也還沒時間交代我該做些什麼。

在大學圖書館待了一年多,其實環境並不差,但不曉得什麼原因,館內似乎無法留住人。流動率高,導致許多業務交接不順、缺乏制度和SOP;新人只能自求多福,不然就是選擇離開,惡性循環不斷。
因為熟習,所以幻滅?原本以為理想的工作環境,其實都有它的現實面和困難。而要在呆板和例行中找到意義和成就感,似乎是緣木求魚。而工作佔了清醒人生中那麼多時間,如果無法在其中感到快樂或滿足,還有為它賣命的價值嗎?

(以上寫於2020/02)
*

到新的組別,默默就接近半年:這四個月就經歷兩位做不到兩個月的新同事走人,顯得自己已是組內的老鳥。

會議還沒辦成,但也一直在倒數會議辦完的那天。其實每天都在倒數,倒數午休和下班的時間。到底是工作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我也不太清楚。同事很幫忙、組長還算和善、館長也很照顧,但就是覺得手邊的事情缺乏意義和認同感。

到底自己在追尋什麼樣的工作型態和理想?目前的兩份工作都在大學環境,似乎「理想」,但其實高教環境的「現實」讓人很難滿意:緊縮的經費、只有專案沒有保障的職位、併校後的變幻莫測......其實都是風險,但有哪份工作沒有呢?

究竟有沒有學習和成長呢?學習是有的,但成長的幅度難以讓人滿意。自我進修和提升,在作了這份工作後,幾乎是沒有。唯一的好處大概就剩大學圖書館館藏吧。

究竟下一步會是哪裡?職涯可以發展嗎?人生可以規劃嗎?這些於人的小小煩惱,其實都是生命中的大哉問;沒有標準答案,沒有前例可循。

2018年9月12日 星期三

暫停

我以為自己不會再用這個平台寫作了,但medium似乎不太適合拿來寫日記或流水帳,就暫且回到這個小天地,紀錄給自己,或是你們(假如這裡還有讀者的話)。

八月底,我辭掉了人生第一份正職工作。
其實早在三、四月,或者更準確地說,在研究助理契約將到期的一月底,就萌生離開的念頭。

這份工作其實集許多優點於一身:準時上下班不加班、工作不必帶回家、請假不用看老闆臉色、沒有辦公室鬥爭、同事們很和善會互相幫忙、單純的學校環境和學生消費價格、擁有一座大學圖書館的借書便利和午休場所......但也就是因為太安逸了,害怕溫水煮青蛙;若不設一個時間點,怕自己只能永遠地待在小池塘內拍水、游不出去,越發沒能耐去見識真實社會的大風大浪。

今年上半年時寫下的日記,字裡行間都透著強烈的焦慮,在瀏覽求職網站時感受更甚:以外面職缺比較現有工作,待遇和環境一份比一份要差;又對自己缺乏專業,感到沒自信。於是一再拖延提出離職的時間,下不了決心離開安舒的學校。
眼看到職將滿兩年,若不趁開學前離開,不知又要拖泥帶水到何時。終於在七月底寫辭職信給老闆,而老闆比想像中好溝通,形式上雖有慰留,但終究肯放人走啦。

離職過程到現在待業,會面臨不斷冒出的問題,有來自他人的好心探問,但更多是對自己的質疑:源於和別人比較,以及自身定位的茫然。或羨慕在異地闖蕩,還是穩定的公職生涯,眼看大家逐漸找到各自發揮的舞台,我卻還搞不清楚自己所能扮演的角色因而感到焦急。
過去的我以為自己會是屬於學術的、文字的,但在兩年工作期間,閱讀和思辨能力被消磨,求知的好奇和學習新事物的渴望,逐漸黯淡;加之學術圈和出版產業日益困窘的處境,覺得自己的理想和熱情,終究敵不過大環境的艱難,走向消滅。

畫地自限只是問題之一。害怕麻煩、承擔力不足、溝通能耐欠佳...在工作上體認到自己的缺陷固然是好的,但怎麼去正視和改進,才是首要之務。要被磨的地方實在還很多。

下一段路要怎麼走?如何想像一年、五年、十年後的自己?現在的茫然和踟躕,希望終有撥雲見日的一天。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遷移?

(寫於2017.11.09)

又拋出了一個茫茫資訊海中的定錨點。

想開始用這個介面來記錄,無非是希望自己能在寫字和讀書上更為專精。不過這一篇並非讀書心得,反而想先簡單回顧自己在網路海所依附介面的歷程。

高中開始用無名小站,認真記錄生活直到大四,一直到無名宣布要關站,我才轉往blogspot:那裡集結了幾乎大學和研究所期間的所有閱讀,可以摘錄的字句,我都在認真地讓文字從紙本在位元上死而復生。此外,還開過兩個封閉性網誌以及半調子的wordpress作為日記。那時,我依然相信長篇寫字與閱讀之重要。


網路上開始有系統性的閱讀與保存,是大四以Google Reader為起點,但過沒多久,Google竟然把它給關閉(嗚呼哀哉);只好轉戰feedly作為RSS,但研二之後嫌它更新速度不夠快,多方比較後,開始改用Digg,直到現在。

從北京回來、研究所畢業後(也就是去年的七八月),汲取資訊的方式轉變最為劇烈:我終於開始使用facebook和plurk,一個是人際網所產生漫無章法的資訊流,另一個則是和三五朋友分享碎語的封閉小天地,這兩個碎片化的介面成為當了一年多的上班族打發大片空白時間的最佳工具。
而Medium又和其他資訊介面差別在哪?恐怕還要一段時日使用才會明白吧!把寫作園地和閱讀器綁在一起,無非還是是達到所有網媒目的:吸住人類有限的眼球和專注力。


期待在這個小角落上開始耕耘,關於讀書記事的那些趣味兒。

https://medium.com/@Walkintosunset

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瑣事碎記:書心得,第三波

十月初,爽放八天假。搭船的旅遊心得,懶惰就不寫了;書心得穿插照片,讓純文字多一點趣味。

沖繩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