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隔岸繁花:一個歷史學家的心靈之旅

「如何為主而寫、為教會的福利而寫、為造就別人而寫,寫出有生命力、不虛假的好文章,無疑是我們這一群文字事奉者的無諉召命。傾聽聖靈最微弱的聲音,追隨疾病者與貧窮者的腳蹤,以及對日用飲食等的無窮禮讚─我就是為了這些而寫。」
P.19


他聽診曠野無邊、把脈荊棘痛楚,再焠鍊生命罅隙的悲傷淚水,沸煮患難、細煎滄桑,最終熬煉「苦難」為「盼望」。
P.20

寫作是隱私。他不斷寫著,彷彿只尋求自我的存在感、緩解本體的焦慮感;也像永無止境的「自我納取」的過程。
P.21

寫作是隱私。寫作是暗戀。寫作是醫治。寫作是服事。
P.28

每一個人都應該屬於兩個年代。一個是他誕生、成長的年代,另一個是他嚮往、夢想的年代
P.37

人的每一天似乎都一樣。但童年的一天比成人以後的一天來的長。童年的一年是永遠。
P.47

馬拉美:說破是破壞,暗示才是創造。
P.49

像大部分的文人中生遭受情緒不穩定之苦,聖艾修伯里也「長期忍受著憂鬱,一種被放逐的感覺」總是感嘆著:「我總是一個人,一個人,一個人」
P.54

他(父親)平庸的日子不過是像歌曲反覆出現的主旋律,似乎充滿激情卻難有作為。
P.55

(王爾德):只有靠痛苦,人們才能發現自己從未發現的東西,才能以一種不同的出發點來接近歷史的全部。
P.61

瑞士這個國家很少有什麼事情在哪裡開始,但有許多事情是在哪裡結束了。
P.64

文章的形容詞多半是冗贅的,好的散文靠著動詞串連每一個意象與觀念等。
P.66

信仰在這裡(劍橋)只是ㄧ種觀光事業罷。
P.81

寫作就是祈禱;它不是三餐例行的謝飯,而是被擄為人質後的喑不能言。書寫是聖靈說不出的嘆息。
P.167

(喬治‧歐威爾)「除非你不斷努力把自己的個性磨滅掉,你是無法寫出什麼可讀的東西出來的。好的文章就像一塊玻璃窗。」
P.170

「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陳寅恪語)。絕大部分的人隨波逐流甚至趨炎附勢,不合時宜的人命定是要寂寞了。
P.172

完美主義永遠都在校對和修飾。強迫人格者時時刻刻惴惴不安,為恐一項正確有理的知識和觀點原來是錯的,所以他追求絕對、簡單且永遠有效的東西。
P.196



 《隔岸繁花:一個歷史學家的心靈之旅》‧李建民‧校園2011

 讀畢於2011.07
*
實習讀物。

到現在我還記得學妹到我們租屋處時,看到鄭恩書架拿起它時,讚嘆:這是一本美到她幾乎不敢讀的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